烽火通信联合团队创下光纤传输新纪录,单缆140公里实现410.5Tbit/s
- IT大事件
- 2025-08-06
- 37
在深港跨境交易大厅里,一笔千万级港股订单以毫秒级速度完成交割的同一时刻,海底光缆正以单根光缆410.5Tbit/s的速率跨洋传输海量数据——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光通信技术双轨并进的最新突破。就在本周,烽火通信联合中山大学、杭州硫通光子科技完成的C+L波段包层泵浦多芯光纤放大器海底实验,创下单根光缆140公里传输410.5Tbit/s的行业新纪录,相关成果被国际光电子领域顶级会议列为最高级别论文。而在七天前,深港交易所间刚铺设完成的反谐振空芯光纤,正以1.07毫秒的极致时延支撑着跨境金融的高频交易。这两项几乎同步公布的技术进展,折射出中国光通信产业在容量和速度两个维度上的协同跃进。
传输实验的核心突破源于多芯光纤放大器的工程化应用。烽火通信研发的7芯单模掺铒光纤产品,在C+L波段实现各纤芯信号增益均高于24dB的稳定输出,最大芯间增益差被严格控制在3.9dB以内。这项指标对确保多通道并行传输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相当于在头发丝细的光纤截面上,同时运行七条互不干扰的高速公路。相比传统单模光纤的容量天花板,该技术通过空间维度复用使传输效能倍增,同时将海底中继器数量压缩近四成。对于动辄需要数百台中继器的跨洋海缆系统,这意味着建设和维护成本的大幅降低。
多芯少模光纤的技术突围并非偶然。早在2022年,烽火支持天津大学研制的3模掺铒光纤放大器就曾创下3840公里的少模传输距离纪录。而此次七芯光纤的突破,关键在于解决了多芯掺杂光纤的泵浦耦合难题。实验采用的全气相MCVD工艺平台,使泵浦光能在七个纤芯间高效均匀分布,这类似于给并行的七条车道配置了智能调度的照明系统。正是这些底层工艺的持续迭代,让中国企业在空间复用技术领域逐渐掌握话语权。
当多芯光纤在海底拓展带宽边界时,陆地光通信正经历着更颠覆性的变革。在距烽火实验室两百公里的深港金融专线上,空芯光纤的部署让信号传输模式发生本质改变。传统石英光纤中光速受限的物理瓶颈,被反谐振空芯结构彻底打破。实测数据显示,新型光纤的传输损耗仅0.09dB/km,较传统光纤降低7.6倍。更关键的是其非线性效应降低超千倍的特性,犹如清除了高速公路上的所有颠簸路段,使信号保真度获得跃升。
产业界对这两种技术路线的战略布局已显现分野。多芯光纤凭借与现有海缆系统的兼容性,正成为跨洋干线的升级首选。烽火通信规划的24芯多芯光纤,预计将传输容量推至5Pbit/s量级。而空芯光纤在时延敏感场景开辟出新战场,中国移动计划年底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10个基于空芯光纤互联的数据中心集群。值得玩味的是,两条技术路线并非彼此替代——烽火通信的混合组网验证显示,空芯光纤与传统光纤的融合使用,能在800公里距离上实现带宽与时延的平衡。
从实验室到商用场景的跨越仍存挑战。空芯光纤当前3.6万元/芯公里的造价是传统光纤的两千倍,成本悬崖成为规模部署的最大障碍。而多芯光纤的纤间串扰控制,在更长传输距离下仍面临工程考验。但产业端的积极信号已经显现:微软计划未来两年部署1.5万公里空芯光纤,东南亚海缆市场向中国企业抛出3亿美元订单。当全球数据流量以每年30%速度激增,这些曾被视为科幻概念的技术,正演变为支撑算力时代的现实基座。
本文由HouLiTao于2025-08-06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747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