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80%零件来自中国:印度领袖痛批“印度制造”空心化,组装车间真相曝光

80%零件来自中国:印度领袖痛批“印度制造”空心化,组装车间真相曝光 印度制造 中国零件 组装经济 产业链空心化 拉胡尔甘地 制造业升级 中印竞争 技术依赖 第1张

   在蒂鲁帕蒂的一家电子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碌地拼装电视机。流水线上流转的显示屏、主板、电源模块几乎都印着中文标识,它们跨越喜马拉雅山脉而来,最终在印度工人手中变成“印度制造”的成品。这一幕被前来视察的反对党领袖拉胡尔·甘地用手机记录下来,随后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电视机80%的零件来自中国,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我们只是在组装,而不是真正制造。”

   流水线上的真相从来不只是电视机组装间的秘密。距离蒂鲁帕蒂两千公里的富士康印度工厂里,工人拆开来自中国的包装箱,里面是iPhone17的显示屏、玻璃盖板和精密摄像头模组。这些核心部件在六月份通过航空运输抵达,经过组装线作业后,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尽管苹果计划将印度打造为战略出口中心,但新德里一家咨询公司的分析师透露,目前印度工厂的贡献仅限于组装环节,关键技术元件本土化率不足15%。

   印度塔塔集团为苹果生产手机外壳的霍苏尔工厂,去年曝出产品良率仅徘徊在50%左右。这意味着每两个外壳就有一个因精度不足被报废,远低于国际标准。而在汽车制造业,稀土磁体短缺危机直接暴露了产业链的脆弱性——76%的印度车企因库存见底面临停产风险,而这些关键材料几乎100%依赖中国供应。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车间主管坦言:“我们连高性能扬声器都造不出来,磁体全靠进口。”

   十年间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5.3%下滑至12.6%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中小企业的挣扎。班加罗尔一家试图生产电路板的工厂主抱怨,他需要为工业用地支付相当于总投资额15%的“额外费用”,而进口中国半成品的成本比自主生产低30%。更严峻的是人才断层,顶尖理工毕业生流向硅谷,本土工厂连合格的电工都难寻觅。当中国在电池、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时,印度工程师却在用三倍薪资争夺会调试自动化设备的技工。

   拉胡尔·甘地近期在议会质询中展示了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卫星图像:“我们的物流成本是中国的两倍,火车还在和神牛共享轨道。”这番讽刺直指基础设施的致命短板。而莫迪政府1630亿卢比的本土稀土计划推进迟缓,国营工厂仍在使用回收率比中国低25%的落后设备。

   德里经济学院的学者指出,印度错失了培育产业链的黄金窗口期:“当世界期待‘中国替代者’时,我们沉迷于组装进口零件赚快钱。”不过近期中印高层互动频繁,商务谈判桌上开始出现技术合作提案。在蒂鲁帕蒂的华星光电工厂里,中国工程师正指导当地团队调试液晶面板生产线——这种技术转移模式或许能成为破局起点,但前提是政策制定者必须直面“组装经济”背后的结构性顽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