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勋:中国供应链体系全球数一数二,堪称世界级奇迹
- IT大事件
- 2025-07-21
- 1993
聚光灯打在舞台中央,黄仁勋身上的靛蓝色唐装纹理清晰可见。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用略带口音却足够清晰的中文开口:“这是我第一次用中文演讲,非常紧张,但我会尽力。”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这一刻发生在2025年7月16日北京链博会的开幕式现场,这位全球市值最高科技企业的掌舵人,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敬意。
“中国的供应链是一个奇迹。”黄仁勋在演讲中强调。这四个字迅速传遍了整个会场。他口中的“奇迹”不是客套话,而是基于对全球数百家制造企业观察后的结论。在他看来,中国供应链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已经完成了从“规模驱动”到“智能驱动”的根本转型——一个融合了机器人集群、人工智能决策和软件定义流程的超复杂系统,其链条之长、环节之多、技术之密集,在全球几乎找不到第二个样本。
这种复杂性在链博会展区里得到了具象呈现。当观众经过英伟达展位时,多台人形机器人正在协作完成物品运送任务,这些由银河通用、宇树科技等中国企业开发的机器人,核心决策系统运行在英伟达平台上。不远处,苹果公司没有展示任何iPhone成品,反而带来了正在运转的智能生产线——欣旺达的磁悬浮输送系统将装配速度提升了30%,杰士德的微型O形圈组装设备精准地重复着毫米级操作。库克曾坦言苹果全球200家主要供应商中超80%在中国设厂,如今关系已从单纯采购升级为技术共建。
支撑这个“奇迹”的是一组鲜为人知的硬指标。202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首次突破360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13.8万亿元,市场规模连续9年稳居全球首位。在零售端,京东管理着超过1000万种自营商品,却能将库存周转天数牢牢控制在30天左右。这些数字背后是像京东TimeHF时序大模型这样的创新在发挥作用,预测准确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
“中国不是众多市场中的一个,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黄仁勋在会后对记者坦言。他提到英伟达在中国拥有近4000名员工,更关键的是这里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这种人才密度催生了特殊的技术生态:腾讯混元、阿里通义、百度文心等大模型在英伟达平台上快速迭代,而深度求索(DeepSeek)的工程师甚至在H20芯片性能受限的情况下,通过重构算法逻辑创造出世界级的R1模型。“不得不佩服这种惊人的创新能力,”黄仁勋的语气里带着真诚的赞叹,“他们根据手头资源调整方法的能力太强了。”即便面临地缘政治带来的芯片出口限制,中国供应链展现出强大的自适应能力。黄仁勋刚抵京就宣布H20芯片恢复对华销售,尽管该芯片算力较旗舰产品有所削减,但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已迅速下单。与此同时,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惠普在重庆和威海建立了全球最大的PC及打印机生产基地。小鹏汽车的海外销量同比猛增217%,其自研图灵芯片支撑的智能SUV正驶向欧洲街头。“这里不是‘掰手腕’,而是‘手拉手’找伙伴。”小鹏副总裁陈涵的这句话,道出了外企选择深耕中国的深层逻辑。
全球资本用行动表达着对这套体系的认可。本届链博会美国企业参展数逆势增长15%,而在最新发布的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中,联想集团位列第八,成为唯一跻身前十的亚太科技制造企业,京东排名也攀升至第22位。联想供应链副总裁BenMassie提出的“反脆弱”理念恰是当前中国制造的注脚——不仅要承受冲击,更要从中变得更强。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华为等本土竞争对手时,黄仁勋的回答出人意料:“华为比我们大得多,从规模、人员到技术能力既广又深。如果有人仔细看过华为手机,就会明白其中蕴含的技术奇迹。”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他们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仍然可以钦佩和尊重竞争对手。对手不是敌人。”闭幕式前一天,黄仁勋与王坚院士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他预测未来十年工厂将由软件和AI驱动,机器人团队与人协作生产智能产品。在中国珠三角地区,已有数百家工厂使用英伟达Omniverse平台模拟数字孪生,训练机械臂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如何与工人安全协作。这种深度融合或许才是中国供应链真正的护城河——当别人还在讨论韧性时,它已在学习如何从每次波动中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演讲结束时,黄仁勋换回英文说了最后一句话:“我们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这句他常在内部会议上警示团队的话,此刻却像是对全球竞争本质的隐喻——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生存。而在北京这场盛会里,他显然看到了更多活下去的可能。
本文由XiongHuan于2025-07-21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6137.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