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七科学家分获三大奖项
- IT大事件
- 2025-08-06
- 1305
8月6日上午,北京与香港两地同步揭晓了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季强、徐星、周忠和三位古生物学者凭借对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决定性证据共享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因拓扑电子材料的突破性研究拿下物质科学奖;卢志远则以新一代存储器技术独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位获奖者将分得约720万元奖金,创下该奖设立十年来的单笔最高额度。
辽西的黄土层里埋藏着改写教科书的秘密。季强团队1996年在此掘出全球首块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时,学界还在为1868年提出的鸟类起源假说争论不休。'那块中华龙鸟化石像投进死水的石头',一位同行回忆道。此后徐星与周忠和接连发现近二十种过渡物种,从后肢结构到羽毛形态的演变证据链彻底终结百年争议。耐人寻味的是,季强上月刚在《Cell》发表丹尼索瓦人头骨研究,这位七旬学者仍在野外科考一线跋涉。
方忠和戴希的办公室里堆满写满拓扑公式的白板。'在真实材料里找拓扑态,比撒网太平洋还难。'戴希的学生透露导师曾连续三月每天工作16小时。2015年他们建立的预测模型犹如发明了'量子罗盘',让Weyl半金属等抽象概念落地成真。而丁洪团队在上海光源的实验线站捕捉到电子能谱的特定信号时,凌晨三点的控制室爆发出嘶哑的欢呼——人类首次观测到Weyl费米子的存在证据。如今全球三分之二的拓扑材料研发采用他们的方法。
台北新竹科学园区的实验室里,75岁的卢志远正调试三维垂直存储器原型机。'传统闪存卡在10纳米极限时,他的团队把器件缩到5纳米。'合作工程师指着透明展柜里的芯片感叹。BE-SONOS结构让手机存储容量翻四倍却不增体积,自修复模块将固态硬盘寿命延长十倍。这些藏在智能设备里的发明,支撑着当下AI大模型训练的海量数据吞吐。
香港将迎来科学界的盛宴。10月26日,46位历届得主会首次齐聚香港文化中心颁奖礼,包括91岁的袁隆平院士与量子通信先锋潘建伟。'颁奖地在维多利亚港畔别有深意。'大奖科学委员会代表指着规划图说,'就像获奖成果,既要根植大地又要面向汪洋'。
民间资本设立的科学奖走过十年,奖金总额累计超3亿元。但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徐星在戈壁滩发现恐龙化石的那柄地质锤,如今陈列在北京中关村展示柜里。斑驳的木柄上刻着:'给所有好奇者——真理藏在下一层岩石中。'
本文由YanJiongZhen于2025-08-06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7462.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