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夜行时代开启,文远知行破解京城深夜出行真空
- IT大事件
- 2025-08-05
- 1438
凌晨1点的北京国贸桥下,张薇拖着行李箱在路边站了半小时,手机屏幕上的打车软件界面始终显示“附近无可用车辆”。这种深夜出行困境将在本月迎来技术性破局——8月5日,文远知行宣布正式获准在北京开展22:00至次日7:00的夜间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成为首都首批吃下“全时段运营螃蟹”的自动驾驶企业。一纸夜间测试牌照背后,藏着对30%未满足夜间出行需求的破题野心。
京城夏夜并非自动驾驶的舒适区。骤雨时常不期而至,低光照环境下交通标识的反光微弱难辨,深色衣着行人如同融入背景的剪影。传统摄像头在如此条件下几乎失效,而人类驾驶员的注意力下降更是雪上加霜。文远知行的工程师在测试日志中记录过这样的案例:后厂村路某次夜测中,系统在200米外捕捉到路边突然窜出的电动自行车,比人类驾驶员平均反应距离多出80米。这份敏锐来自车身约20个传感器的协同作战——高动态相机捕捉微光中的轮廓细节,高线束激光雷达以主动探测方式构建三维点云,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则像经验丰富的守夜人,在黑暗中将感知盲区压缩至接近于零。
雨雪天气曾让自动驾驶车辆在亦庄测试区“失明”过。去年冬季的突发大雪中,激光雷达表面凝结的冰晶导致感知系统误将雪花识别为实体障碍物,引发车辆急刹。如今每辆车都配备了自研的传感器智能清洁系统,这套装置能识别0.2毫米以上的水珠或污渍并触发毫秒级清洁。技术团队透露,在最近模拟暴雨的测试中,清洁系统使摄像头在恶劣天气下的有效工作时间提升近4倍。
夜间测试不仅是技术试金石,更是城市运力真空的填充剂。数据显示,凌晨时段的公共交通运力通常不到日间30%,全国约30%的夜间出行需求长期无法被满足。这种矛盾在北京南站尤为突出——这个日均吞吐30万人次的综合枢纽,深夜抵京旅客常面临无车可打的窘境。而文远知行已在今年5月完成南站区域的自动驾驶适配测试,两套分别长32公里和58.6公里的测试路线,将枢纽站与经开区、核心城区串联成网。当传统出租车在凌晨交接班时,自动驾驶车队的“不眠属性”恰好填补了运力洼地。
纵观全球布局,文远知行已在10座城市积累超2200天安全运营经验。今年5月其在广州开通的中国首个超一线城市7×24小时服务网络,已为夜间测试提供了商业模型验证:凌晨2-4点的订单中,75%为医院、交通枢纽等紧急出行场景,平均响应时间比日间缩短40%。这种模式正在北京复刻,当城市沉睡时,传感器阵列的红色光点将成为街头新的守夜人。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北京正逐步开放“五站两场”重点枢纽的自动驾驶测试。随着夜间牌照的发放,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版图已覆盖首都机场高速路测、副中心无人小巴接驳、南站枢纽测试等多个场景。当技术成熟度跨越临界点,全时段服务网络或将重塑城市运行逻辑——那些深夜加班族、急诊室外的家属、红眼航班旅客,不必再为最后一公里焦虑。当方向盘后不再需要人类驾驶员,城市的脉搏才能真正实现24小时不间断跳动。
本文由NingSen于2025-08-05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7400.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