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的北京行:30年情缘与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市场
- IT大事件
- 2025-07-21
- 1501
黄仁勋踏进胡同小店,一勺炸酱面入口,对面央视镜头里的他笑得毫无拘束。几天前,这位英伟达掌舵人身着深色唐装站在链博会舞台中央,用略带口音的中文向台下致意:“我很荣幸来到这里。”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后,他选择在北京发声。在《面对面》的采访中,他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中国不是众多市场中的一个,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时间倒回30年前,当多数美国科技企业尚未注意到东方,黄仁勋已背着行囊踏上这片土地。“那时候中国只有联想和长城这两家科技公司,”他回忆道,“我们一起在PC行业成长。”如今,英伟达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名单早已扩展至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比亚迪等巨头。支撑这种联结的,是他眼中中国无可替代的竞争力——‘活力、创新能力、发展势头以及产业发展速度’的综合优势。
黄仁勋特别点明了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数量全球领先,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美国。他深知技术战争的核心是人才战争。‘终端消费者群体规模极其庞大,这不是普通市场,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当被问及若离开中国市场的影响,他直言长期后果难以预测,但‘结果不会乐观’。
这种判断源于他对中国技术突围能力的观察。当谈及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时,他坦言这虽非英伟达最尖端产品,却见证了中国开发者的创造力。‘深度求索(DeepSeek)研发的R1模型重新设计了AI模型的运行方式,充分发挥了H20架构的优势。’在他看来,这种在受限环境中激发的创新更具爆发力。阿里巴巴的Qwen、月之暗面的Kimi同样被他归为‘突破性成果’。压力下的创新,正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独特基因。
同样令黄仁勋折服的是中国自动驾驶的跃进。‘现在中国遍地都是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发展速度比任何地方都快。’小米发布会后,他半开玩笑地对雷军说:‘我很想买一辆,可惜美国市场买不到。’小鹏、理想、蔚来、比亚迪等企业将人工智能与机械系统融合的能力,被他视为中国‘天然的优势’。
在华为问题上,黄仁勋展现出罕见的坦诚。‘华为比我们大得多,从规模、人员规模和技术能力来看,他们既广又深。’他仔细研究过华为手机的构造,称之为‘技术奇迹’;观察过他们在自动驾驶和AI领域的突破,认定这是家‘拥有强大芯片设计能力、系统设计和系统软件的公司’。当记者追问华为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时,他的回答充满哲理:‘他们是竞争对手,但你仍然可以钦佩和尊重竞争对手。’
全球供应链话题上,黄仁勋的论断更为直接:‘中国运营着全球数一数二的供应链体系,规模、复杂性、多样性堪称世界级奇迹。’更关键的是,他戳破了所谓‘彻底脱钩’的幻想:‘全球供应链根本不存在彻底脱钩的可能性,整个体系太复杂了,永远都会相互关联。’这种认知或许源于他童年辗转台湾、泰国、美国的经历。当用中文说出‘首先,我是中国人,然后我成了美籍华人’时,文化认同与商业策略已在无形中交织。
离京前,黄仁勋向团队重复那句警示:‘我们离破产只有30天。’危机感驱动他穿越多次行业更迭。此刻站在4万亿美元市值之巅,他看到的不是护城河,而是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这里有全球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集群,有压力下迸发创意的开发者,更有将技术转化为规模应用的沃土。当被问及未来,他只说:要率先抵达。
本文由KangZhe于2025-07-21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618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