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双术:脑机接口竞赛进入“加速时刻”
- IT大事件
- 2025-07-22
- 80
2025年7月20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悄然刷新了一项纪录:团队在24小时内连续完成两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代号P8和P9的患者术后恢复稳定,精神状态良好。这则简短公告背后,一场关于人脑与机器融合的竞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手术台上的效率突破绝非偶然。此前,Neuralink从首例植入到第七例患者的手术间隔长达数月,而此次单日双术的实现,暗示着植入流程标准化、团队协作与术后管理已跨越临界点。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描绘的愿景直击人心:“想象亲人能再次行走,或患痴呆的父母重新认出孩子”——这种技术普惠性的承诺,与其激进的“全脑接口”路线图形成呼应:计划在2028年前将植入电极数从数千个提升至2.5万个以上,并探索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耦合。
耐人寻味的是,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了西部地区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一位因车祸导致四肢瘫痪的患者,通过硬脑膜外植入的电极阵列捕捉运动意图信号,借助无线供电技术实现了脑控机械手。这项微创技术已积累超21个月的临床试验数据,目前正开展多中心注册试验。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约300万至400万,每年新增病例高达9万例,庞大的临床需求成为技术落地最直接的推动力。
全球实验室的技术路线正在分化。当Neuralink押注高密度侵入式电极时,中国清华大学团队提出了一种非侵入式混合方案:通过34Hz以上的高频视觉刺激诱发稳态脑电信号,结合动作观察与运动想象范式,在避免传统低频刺激致痫风险的同时,将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8.91%。这种“外源提示+内源调控”的双通路设计,尤其适合需要长期康复训练的卒中患者。而在广东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位肩关节严重损伤的铁人三项运动员,仅凭前额佩戴的脑电“发箍”便驱动外骨骼手臂完成精细动作。医生发现,主动意念训练对神经突触重塑的效果远超被动牵引治疗。
技术跃进中的伦理张力同样凸显。Neuralink在推进手术效率的同时,其“小型弱势企业”的身份认定引发质疑——这家估值90亿美元的公司,在申请政府优惠资质的同期刚完成6.5亿美元融资。而华西医院团队则面临另一重挑战:如何让昂贵的脑机接口技术覆盖中国数百万脊髓损伤患者。目前,两家机构不约而同地将“无线化”“微创化”列为技术演进的优先方向,试图在安全性与可及性间寻找平衡。
当资本与科研共同加速脑机接口的临床转化,一个关键问题浮现:电极数量是否等同于生命质量?Neuralink计划三年内将通道数提升近十倍,但现有七例患者的长期安全性数据尚未跨越神经植入器械5-10年的观察门槛;而清华的非侵入系统虽牺牲了信号精度,却将每日训练时长延长至常规康复疗程所需。或许正如那位重获抬手能力的运动员所言:“最震撼的不是机器在动,而是我的意念终于被听见。”在这场重塑人类生存边界的竞赛中,效率与风险、侵入与无创、资本与伦理的多重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本文由AiTai于2025-07-22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6217.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