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亮相全球供应链!产品数字护照开启贸易新纪元
- IT大事件
- 2025-07-19
- 2009
7月18日,北京的一场发布会悄然改写全球贸易规则——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产品数字护照(DPP)通用框架MA-DPP1.0正式亮相。这个由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主导的体系,首次以中国方案为跨国供应链搭建起全生命周期的可信数据桥梁。在欧盟绿色贸易新规倒逼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口,中国技术率先给出标准化答案。
产品数字护照被形象地称为商品的‘国际通行证’。它通过唯一编码串联起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跨境物流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数据,让一只江苏生产的纺织品或一块广东制造的电池包,都能向海外客户透明展示碳足迹、合规性等核心信息。这项技术直击当前国际贸易的痛点: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去年生效后,2027年起纺织品、电池等多类产品将强制要求提供数字护照,而中国企业每年因绿色壁垒增加的合规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
中国方案的精妙之处在于三层架构设计。全国层面由国家级平台负责标识分配与国际互认,行业层面按纺织、电池等垂直领域定制数据模型,企业层面则通过开放接口对接生产系统。江苏一家童装企业已尝到甜头:使用基于GS1标准的数字护照后,欧洲订单通关时间缩短40%,客户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棉料产自新疆哪块棉田。同样在电池领域,孚能科技4月率先完成电池护照试点,其出口欧盟的电池包通过二维码绑定供应链数据,为行业树立了中欧体系互认的样板。
这场变革背后是中国编码体系十余年积淀的爆发。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已为130万家企业提供服务,2.3亿种商品信息同步全球,两项数据均居世界首位。当欧盟试图通过海关单一窗口掌控数据主权时,我国以‘互认代替接入’的策略凸显智慧——既避免企业重复改造系统,又依托自主技术守住数据安全底线。工信部研究员透露,首批试点企业跨境投诉率下降六成,浙江某电动工具商更因碳数据透明拿下宜家亿元订单。
随着MA-DPP框架落地,中小制造企业迎来新机遇。东莞一家微型传感器厂商用开放接口三天内自建数字护照平台,比采购欧洲系统节省200万元。当国际买家在柏林输入产品编码,皖南山区的零件厂也能实时更新环保认证。这套体系正悄然重塑贸易逻辑:江苏纺织集群通过共享碳数据优化工艺,单季度能耗降低12%;珠海家电企业依据回收数据改进设计,使产品拆解效率提升三倍。
产品数字护照看似技术叙事,实则是全球供应链话语权的角逐。当中国方案成为ISO国际标准候选框架,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指出:这可能是全球化2.0时代首个由中国定义的基础设施。随着下月首批电池护照产品经中欧班列驶向杜伊斯堡,中国制造的数字化转型正为地球另一端送去绿色可信的‘中国答案’。
本文由LaiKuangXiao于2025-07-19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6008.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