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AI换脸诈骗大案,195万条信息泄露背后的安全警钟
- IT大事件
- 2025-07-21
- 672
深夜,朱女士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十分钟内,她的金融账户支付密码被多次尝试修改。当人脸识别验证通过的提示弹出时,她尚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AI犯罪的首批受害者。账户绑定的银行卡随即被划走15996元,用于购买两部高端手机。南京警方追踪资金流向,最终在虚拟数据流的尽头锁定了符某的身影。一场由AI换脸技术引发的金融攻防战就此浮出水面。今年7月央视曝光的这起新型诈骗案中,符某利用网购的195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精准筛选目标,通过AI换脸软件生成动态验证视频,连续突破23名受害者的金融账户防线。玄武区检察院检察官徐佳在案件复盘时指出关键漏洞:'犯罪分子能在该平台得手,核心在于仅凭单一人脸识别即可修改密码。若增加一道验证程序,犯罪链条就会断裂。'与其他平台不同,该支付系统对AI生成的模拟动作视频毫无抵抗力——摇头、张嘴等生物指令被伪造技术完美复刻。技术鉴定报告显示,犯罪使用的动态视频已能通过部分金融平台的活体检测。在持续数月的攻击中,符某尝试了多个金融平台的人脸识别系统,但仅在一个平台成功突破。玄武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张海月解释差异原因:'成功入侵的平台缺乏AI伪造特征识别能力,而其他平台的风控系统及时拦截了异常登录。'这场技术博弈最终以司法重拳收场。2024年10月,符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信用卡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承担全部经济损失赔偿。更具警示意义的是,法院同时判决其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创下同类案件追责先例。面对AI伪造技术升级,人脸识别是否彻底失守?对外经贸大学许可教授给出辩证观点:'没有永远安全的系统,但技术漏洞可通过技术进化修补。'安全领域从业者朱萌透露,顶尖防御系统已实现95%以上的AI伪造检出率,通过捕捉人眼自然聚焦差异、微表情延迟等生物特征,能有效识别深度伪造视频。目前部分智能手机的视频通话功能已内置伪造人脸识别模块,金融领域也在加速部署多模态防护系统。玄武区检察院在结案后向涉案平台发出的《风险提示函》引发连锁反应。该平台升级的防御系统加入三秒眨眼频率检测、光影一致性验证等AI鉴别手段,后续成功拦截多起同类攻击。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何延哲强调:'安全是动态过程,当犯罪手段迭代为AI驱动时,防御体系必须同步进化。'在技术防线之外,个人防护同样关键。检察官建议用户定期检查账户登录记录,对敏感操作启用双重验证。更值得警醒的是,此案中195万条个人信息的地下流通链条尚未完全斩断——这些数据正是犯罪分子实施精准攻击的弹药库。当我们在手机镜头前完成一次次眨眼认证时,或许该重新思考:在AI与人类智能的终极对抗中,真正的防线不仅是算法,更是对技术永葆警惕的人性之光。
本文由BeiMin于2025-07-21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6143.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