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逆流"私有化极氪,技术整合能否破解盈利困局?(华为问界车机体验)
- 汽车资讯
- 2025-05-08
- 13
5月7日,吉利汽车向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剩余34.3%的股份,并推动该品牌从纽交所完成私有化。这一决定距极氪以"最快IPO造车新势力"的身份登陆美股市场仅一年时间,却凸显了中国汽车产业在资本寒冬与行业转型双重压力下的战略调整。
作为吉利控股集团落实《台州宣言》深化整合的关键举措,此次收购不仅涉及单一企业的资本运作,更揭示了中国车企在全球竞争中资源整合的内在逻辑和风险防范策略。
极氪私有化退市的决策背后反映了多重战略考量。
自2024年5月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尽管以52亿美元的募资规模创下新势力IPO纪录,但其资本市场表现与经营基本面出现明显偏离。数据显示,2024年极氪净亏损达8.93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1%,而母公司吉利汽车同期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9.17%。
私有化报价进一步凸显了估值困境:25.66美元/ADS的收购价较最后收盘价溢价13.6%,但仍较IPO发行价缩水近半。对于吉利而言,通过私有化操作可避免极氪业绩波动对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并获得更为灵活的资本运作空间,为技术突破和长期战略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从战略协同角度来看,极氪与吉利汽车的资源整合已成为当务之急。尽管双方在SEA浩瀚架构和三电技术等领域已建立合作基础,但品牌独立运营导致的研发资源重复投入和供应链议价能力分散等问题愈发突出。
2025年一季度,极氪与领克完成初步整合后,单台成本下降超过20%,销量同比增长21%的数据显示了资源整合带来的显著协同效应。私有化完成后,吉利将能够向全品牌开放浩瀚架构和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预计技术共享可使研发效率提升30%,用户充电网络覆盖范围扩大50%,这种体系化的整合将直接增强市场竞争力。
地缘政治因素考量是本次极氪私有化进程中的关键决策要素。作为"中概股回流第一股",极氪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展现出特殊的标杆意义。
面对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关于将中国公司逐出美股市场的强硬表态,以及《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带来的持续压力,极氪正面临可能的强制退市威胁。基于此,吉利集团选择在此时推动极氪主动退市,既是对国家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政策的积极呼应,也为未来以整体集团架构重新规划资本运作布局预留了战略空间。
这种前瞻性的策略调整,本质上体现了对全球资本市场格局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
吉利汽车在推进极氪私有化进程中展现出的资源聚合能力,正在逐步转化为体系化的竞争优势。
从财务角度来看,2024年吉利汽车实现了38.5亿美元的经营现金流,叠加1687亿港元市值形成的资本厚度,为私有化进程提供了强劲的财务支撑。通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筹措资金,吉利能够在不稀释控股权的情况下完成交易。
这种资本运作的深层意义在于,极氪退市后,吉利可以将原本分散在两个上市主体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战略合力。例如,在极氪科技集团计划于2025年推出的5款新车中,有4款为混动车型,这与吉利"蓝星行动"新能源战略形成了技术共振,使集团新能源产品矩阵实现了从纯电到混动的全领域覆盖。
在技术生态构建方面,吉利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电驱系统等七大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目前,吉利已将旗下品牌智驾方案整合为“千里浩瀚”系统,实现了极氪ZAD智能驾驶与领克LYNK E-Motive技术的数据互通。
这种技术创新不仅使极氪的自动驾驶研发周期缩短20%,更通过自主研发芯片、优化算法等措施,降低了30%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在品牌布局方面,吉利采取了矩阵式发展策略,通过明确极氪、领克和吉利银河的品牌定位,形成了清晰的市场梯度。
其中,极氪专注于全球高端科技领域,领克聚焦新能源与高端市场,而吉利银河则覆盖主流消费群体,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协同发展。
吉利集团通过其旗下品牌极氪与领克在SUV市场的协同布局,形成了有效的市场区隔策略。
极氪计划于2025年推出旗舰级SUV车型9X及超级电混系列,而领克则致力于打造大六座SUV 900。两款产品虽同属SUV领域,但通过价格定位(极氪9X预计售价45-60万元)与功能配置的差异化设计,在细分市场中实现了精准区隔。
这种品牌间的协同效应不仅避免了内部竞争,还使吉利集团在新能源市场上构建了"高端引领、中端突破、大众普及"的多层次进攻态势。然而,吉利集团在推进这一战略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和财务挑战。
尽管公司目前现金流状况稳健,但将极氪实施私有化所需的资金规模可能对其财务结构构成潜在影响。按照当前市场估值,收购极氪约34.3%的股权将需要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
若采取50%债务融资的比例,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将面临显著提升的压力。同时,由于极氪尚未实现盈利,吉利在持续为该品牌提供发展资金的同时,还需审慎平衡资金使用效率与整体盈利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管理整合方面,极氪与吉利汽车在运营模式上的差异可能引发治理挑战。极氪采用的"用户共创"商业模式与吉利传统的制造体系存在流程适配问题,这种差异在近期领克与极氪合并过程中已经显现端倪——营销团队架构重叠导致的资源内耗,暴露出了跨品牌整合过程中组织架构调整的复杂性。
如何协调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决策机制,将成为吉利管理层需要重点解决的治理课题。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不再具备美股市场的直接融资通道,未来融资路径可能转向依赖吉利集团内部资金调配或寻求港股市场二次上市。
尽管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将"维持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合作关系",但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提高极氪国际化融资的成本门槛。这种融资渠道的结构性转变,要求吉利在资本运作层面做好长期战略规划,以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风险。
结语:极氪私有化退市堪称吉利在智能电动新时代的关键战役。通过资本布局的调整,吉利不仅化解了估值难题,更巩固了技术协同和品牌矩阵的优势地位。
这场较量的核心并非短期股价的波动,而是能否将资源整合高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面对特斯拉、大众等巨头的战略收缩,吉利选择"反向操作",这是一场大胆的商业博弈——以资本为筹码争取时间,用整合提升效率,在全球化竞争中打造技术、成本与品牌的三维壁垒。
未来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财务稳健的同时,推动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转型。这场战役的结果,或将奠定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业格局重塑中的核心位置。
本文由AiHangYan于2025-05-08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4663.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