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北京氢能网络加速覆盖京津冀,绿氢管道与运输廊道构建能源新动脉

北京氢能网络加速覆盖京津冀,绿氢管道与运输廊道构建能源新动脉 氢能基础设施 京津冀氢能 绿氢输送 制加氢一体站 氢能运输廊道 氢燃料汽车 离网制氢 氢能应用 第1张

   在燕山石化厂区,新投产的氢气提纯装置正将工业副产物转化为高纯度绿氢,通过专用管道输往30公里外的加氢站。一辆氢能物流车仅用3分钟完成加注,随即驶入京津高速廊道——这一幕正成为北京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加速成型的缩影。8月中旬,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首次系统勾勒出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网络建设路径。该方案提出构建"制储运用"全链条体系,重点推进工业副产氢提纯与绿氢输送管道建设。燕山石化项目作为核心枢纽,年产能已达1.8万吨绿氢,通过管网向天津、唐山等地辐射供氢。更具突破性的是,内蒙古乌兰察布绿电制氢项目的跨区域输氢管道已启动建设,设计年输送能力达10万吨,预计2026年投运后可使终端用氢成本降低25%。京津冀区域内的3条输氢管道前期工程已完成过半,建成后将形成"日供氢50吨"的保障能力。在应用端,全市氢燃料汽车保有量突破3000辆,较五年前增长8倍,日均行驶里程达18万公里。产业园区内,2000余辆氢能自行车投入试点,其18公里的日均骑行里程验证了短途交通的适用性。更前沿的探索已在航空领域展开,小型氢能无人机完成商业首飞,兆瓦级航空燃机进入测试阶段,未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将配套专用加氢设施。为打通区域脉络,三条跨区域运输廊道正加速布局:京津、京唐、京保石氢能走廊沿线规划加氢站48座,河北段建设进度已达63%。这些廊道将串联起大兴氢能产业园、房山储能示范区等节点,形成集群效应。技术突破同样令人振奋。国内首个"本征无储能"离网制氢系统日前在内蒙古开工,这项北京研发的5MW光伏直供技术无需电网支持与储能装置,通过智能调度实现"荷随源动",为绿氢规模化生产开辟新路径。随着京津冀氢走廊网络日渐成型,北京正从政策引领者向全球氢能枢纽转型。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域加氢站数量同比增长147%,制加氢一体站占比达42%,"三环四带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初步显现。这场氢能革命不仅关乎能源转型,更将重塑区域产业生态——目前已带动氢能产业链投资超200亿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