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中国AI专利全球占比六成,鸿蒙生态突破11.9亿台大关

中国AI专利全球占比六成,鸿蒙生态突破11.9亿台大关 人工智能专利 鸿蒙系统 全球占比 生态设备 数字中国 数据要素 国产操作系统 十四五规划 第1张

   走进任何一部手机、一辆汽车甚至一台智能家电,你触摸到的可能不只是国产硬件——更有一个悄然连接11.9亿台设备的'智能中枢'。就在今天这场聚焦'十四五'规划成果的发布会上,一组数字引发关注: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总量已占全球60%,鸿蒙系统生态设备接入量突破11.9亿台。这两项指标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数字技术从追赶者向定义者转变的历程。

   曾几何时,'缺芯少魂'的困境让中国科技产业步履沉重。芯片受制于人,系统生态薄弱,创新链条断点频现。但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条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而鸿蒙系统更以惊人的速度生长,为1200多类产品注入自主可控的'灵魂'。从工厂机械臂到家庭智慧屏,从医院影像诊断到农田墒情监测,搭载鸿蒙的终端正渗透进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

   专利占比60%绝非偶然。它映射出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土壤的深度扎根——中文数据在模型训练中的占比已普遍超过60%,部分领域高达80%,母语优势正转化为技术优势。全国算力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为算法迭代提供坚实底座。更关键的是产业协同的成熟:从基础框架、大模型研发到场景应用,中国已构建起贯穿四层技术栈的完整生态。

   数据要素的觉醒释放着乘数效应。当前全国数据企业超40万家,产业规模逼近6万亿元。上海、天津等地的探索颇具启示:企业可将高质量数据集或专用语料折算为股权,这种'数据作价入股'的新模式激活了沉睡资源。在北京、上海等地,数据产品'一地上架,全国互认'的流通网络初具雏形,25个节点城市编织成网,年底将扩展至50个。当技术专利与数据资源形成双轮驱动,中国在全球数字化版图中的坐标已然改写。

   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回望,专利数字的跃升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创新范式的质变。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从技术攻关到生态培育,中国数字产业正在完成关键一跃。当鸿蒙设备突破11.9亿台时,它连接的不仅是智能终端,更是一个正在重构的科技新秩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