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20亿破局光罩困局,国产芯片链补上关键一环
- IT大事件
- 2025-07-27
- 1802
深夜十一点,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大楼的灯还亮着。工程师王林盯着刚签完的合作协议复印件,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就在上周,规划总投资120亿元的晶镁半导体高端光罩项目正式落定这片园区。窗外施工车辆的灯光划破夜色,也划开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个新缺口。这事儿在圈内激起的波澜不小,毕竟光罩这玩意儿,听着陌生,可没它芯片生产就得停摆。
晶镁半导体这步棋,合肥押得够重。一期65亿投资先打头阵,全部建成后每月3200片高端光罩将从这里流向生产线。瞄准的是28纳米及以上的工艺节点,正是当前国内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的主流需求。一位参与谈判的技术负责人私下透露:“实验室样品测试时,光罩线宽精度已稳定控制在30纳米内,这数据搁三年前想都不敢想。”光罩在业内有个更直白的名字——“芯片的印刷母版”。它的精密度直接决定芯片良品率,差之毫厘,废片率就能飙升。过去五年,国内90%以上的高端光罩依赖日本、美国进口,去年光华东地区因进口光罩延期导致的晶圆厂停工损失就超7亿元。某国产存储芯片企业生产总监曾诉苦:“进口光罩交货期长达半年,我们新产品上市节奏全捏在别人手里。”如今晶镁的产线设备正在通关,首批ASML光刻机预计下季度进厂调试。
合肥布局半导体产业链不是突发奇想。204家重点芯片企业已在此扎根,占全市产业链企业的63%。从晶合集成的12英寸晶圆制造,到长鑫存储的DRAM芯片,再到如今的光罩项目,高新区北区那片荒地正变成“从设计到封装”的完整产业带。有意思的是,晶镁项目选址紧邻合肥晶合,两家直线距离不到三公里——光罩出厂十分钟送进晶圆厂曝光车间,这种地理优势让供应链经理们松了口气:“以前跨国调货遇上航班延误,整条产线工人得干等两天。”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张楷算过一笔账:国产光罩量产后,28纳米芯片制造成本预计下降8%左右,更重要的是研发迭代周期可从半年压缩至三个月。“手机厂商测试新型影像芯片,过去等光罩就得耗掉研发周期的三分之一。”他指着晶镁公布的工艺路线图说,“明年若能实现22纳米光罩自产,国产AI训练芯片卡在量产环节的问题就有解了。”设备安装工程师赵峰最近在苏州培训时,发现同期学员里多了不少合肥口音。“以前光罩厂设备维护都得请外籍专家,现在厂里首批招聘的120名工艺工程师全在国内集训。”更让他意外的是,某日本光罩材料供应商上月主动在合肥设立了保税仓库,“人家嗅到风向变了”。
入夜,王林办公室的灯光终于熄灭。他走向停车场时,远处工地打桩机的声音仍隆隆作响。那里将建起晶镁的千级洁净车间,未来3200片光罩的月产能,对应的是约40万片晶圆的制造需求。合肥这场豪赌,赌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盈亏,而是中国芯能否真正把命脉攥回自己手里。
本文由YangKan于2025-07-27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6629.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