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英伟达破4万亿市值:3.6万人的人均1.11亿美元‘炼金术’

英伟达破4万亿市值:3.6万人的人均1.11亿美元‘炼金术’ 英伟达市值 4万亿美元 人均1.11亿 AI芯片霸主 黄仁勋 Blackwell芯片 算力经济 员工薪酬 第1张

   2025年7月9日,纳斯达克交易所的电子屏闪过一道历史性数据——英伟达股价冲上164.42美元,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人类商业史上从未有企业抵达过这个数字。它相当于德国股市总市值,超越了英国、法国任一国家的股票市场总值。而在欢呼背后,一个更为惊人的数字浮出水面:这家用芯片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公司,仅凭约3.6万名员工,创造了人均1.11亿美元市值的“超级生产力神话”。

   回看英伟达的登顶之路,像一场精心设计的科技狂想曲。2021年它还在5000亿美元市值徘徊,而此后四年,搭乘AI浪潮一路狂飙:2023年突破1万亿美元,2024年2月站上2万亿,6月跨越3万亿,直至此刻触摸4万亿。如此速度,连当年的苹果与微软也黯然失色。不过今年初的它并非一帆风顺。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与中国DeepSeek高效模型的冲击,曾让股价在4月跌至86.61美元谷底。没人预料到,仅仅三个月后,它竟上演了近90%的绝地反弹。推动力来自两个新支点:中东“石油美元”转向“芯片美元”的超级订单,以及欧洲“AI工厂”计划的全面落地。

   支撑四万亿市值的,是三道密不透风的商业壁垒。首先,生态垄断——全球AI训练芯片90%以上的份额握在手中,从微软到沙特政府,但凡构建大模型,都绕不过向它缴纳“算力税”。CUDA平台十年构建的护城河,让后来者望尘莫及。其次,轻装超车——制造交给台积电,自身聚焦CUDA生态和软件栈开发,实现超70%的惊人毛利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客户绑定的深度——微软、Meta、亚马逊、谷歌四大巨头,未来每年将豪掷3500亿美元投入AI基建,其中超四成落入英伟达的口袋。这些巨头的数据中心里,新一代Blackwell芯片组成的GB200NVL72机架,正昼夜不停地吞吐智能。

   但神话背面,是硅谷最矛盾的工作图景。走进加州圣克拉拉总部,停车场内保时捷、兰博基尼列队闪耀,据传78%的员工已是纸面上的“百万美元富翁”,其中近半净资产突破2500万美元。优渥的“金手铐”锁定了顶尖人才,却也掩盖了高压锅般的工作实态。前营销部门员工透露,每日10场会议是常态,每场30人以上的讨论常因策略分歧演变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与主流科技公司不同,英伟达至今要求全员线下办公,加班至凌晨两点并不罕见。一位工作十年的工程师坦言:“我的积蓄早够退休,但停不下来——要么跟上节奏,要么离开。”黄仁勋在德国启动的“AI工厂”计划,可视作英伟达野心的最新注脚。这座由一万颗Blackwell芯片组成、单机架功耗600千瓦的庞然大物,被他称为“生产智能的工厂”。当被问到高效AI模型会否减少芯片需求时,他的回答耐人寻味:“推理模型消耗的算力,已是传统AI模型的百倍。”言下之意,游戏才刚开始。

   不过王座之下暗流涌动。地缘政治始终是悬顶之剑——对华芯片禁令令其年损失超百亿美元,Blackwell旗舰芯片B200在中国黑市炒至300万元一片,巨大的需求缺口反而滋养灰色产业链。同时,结构性泡沫若隐若现:中国大陆在建的165个智算中心中,实际投产率不足10%,部分机房“点亮率”甚至低于一半,高端算力稀缺与低效资源过剩的悖论日益凸显。更现实的拷问来自估值——52倍市盈率远超微软的38倍,看空者警告其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般脆弱。

   7月10日,黄仁勋现身白宫。特朗普一面祝贺英伟达登顶,一面强调“关税让美国获利千亿”。这种微妙的互动,揭示英伟达不得不面对的新现实:既要充当美国技术霸权的支点,又需在全球化碎片中寻找生存缝隙。此刻,华尔街已将目标价锚定250美元——那是6万亿美元市值的门槛。无论能否抵达,英伟达用3.6万人撬动人类工业史极限的故事,已然改写了商业文明的规则书:当石油帝国的余晖渐沉,算力,正成为新世纪唯一的硬通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