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12ft.io突遭全球封锁,付费墙博弈进入‘剿杀时代’

12ft.io突遭全球封锁,付费墙博弈进入‘剿杀时代’ 付费墙绕过工具 12ft.io封禁 新闻版权保护 AI侵权案 内容付费趋势 媒体商业模式 数字千年版权法 版权技术保护 第1张

   当用户习惯性输入12ft.io链接准备破除《纽约时报》付费墙时,屏幕上只剩一片空白——这个曾被奉为“破墙神器”的网站,在2025年7月17日被彻底封锁。新闻/媒体联盟宣布,在其持续施压下,托管商已冻结12ft.io域名。联盟总裁丹妮尔·科菲宣称此为“优质内容的胜利”,而互联网的角落正回荡着免费时代的挽歌。

   12ft.io的核心技术如同数字时代的“管道工”。它利用新闻网站为换取谷歌搜索流量而向爬虫开放全文索引的规则,截取谷歌缓存副本提供给用户。这种模式被行业称为“谷歌漏洞套利”,同类工具removepaywall.com、BypassPaywalls插件均依赖此逻辑。去年8月,GitHub就因新闻联盟投诉下架BypassPaywallsClean的3879个分支,如今12ft.io的死亡标志着绕过工具的最后堡垒陷落。

   付费墙背后的战争实则是新闻业的生存焦虑。全球仅17%的人愿意为在线新闻付费,而60%用户承认会主动寻找免费突破方案。媒体分析师兰斯·乌兰诺夫尖锐指出:“当两分钟TikTok视频抢走《华盛顿邮报》深度报道的流量,付费墙成了传统媒体最后的止血带”。这种矛盾催生了诡异的双面博弈:《纽约时报》一边起诉绕过工具,一边默许15%的搜索引擎引流文章免费阅读——他们既需要付费用户,又恐惧从数字世界消失。

   封锁行动恰逢版权保护浪潮的升级时刻。就在12ft.io倒下的同月,北京通州法院判决首例AI侵权案,4人因用AI微调原创画作销售获刑。检察官当庭展示侵权拼图:原作的六角星被改为五角星,边缘线条经AI“优化”更光滑,但核心构图完全一致。这些“技术性篡改”在司法鉴定中被判定为“实质性相似”。法律界正在形成新共识:无论是AI融图还是付费墙破解,技术外衣不再能豁免侵权本质。

   新闻联盟的剿杀令揭示出更深层变革。媒体经济学家的追踪报告显示:采用“封闭式付费墙”(免费文章≤3篇/月)的媒体,虽然新订阅用户激增46%,但用户流失率同步攀升;而“开放式”(免费文章≥10篇/月)的媒体广告收入降幅较缓,却需维持85%的年留存率才能平衡收益。当《卫报》用募捐制替代付费墙,《美国危机》专栏主动拆除订阅门槛,传统模式正遭遇价值重构。

   在技术伦理的灰色地带,京都律师事务所刘铭律师的警告发人深省:“当AI数据被当作免费午餐,偷窃就披上了创新外衣”。数据佐证其观点:某电商平台仅降低论文AI率服务的月销量就突破百万单,而原创插画师张某的维权成本高达侵权赔偿的20倍。这些数字撕开了技术乌托邦的幻象——所谓“信息自由”,往往构筑在内容创作者的血汗之上。

   12ft.io的死亡或许预示着拐点来临。当绕过工具的最后技术后门被封锁,读者与媒体的关系需要重建。正如通州法院判决书中那句警示:“技术中立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在付费墙的废墟之上,互联网或将诞生更公平的内容契约:不是用技术对抗剥夺选择权,而是让优质信息值得付费成为共识。这场博弈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那些在技术狂潮中仍紧握内容价值锚点的媒体,终将在风暴后浮出水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