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观天巨眼”启幕,MUST望远镜基地交付在即
- IT大事件
- 2025-07-17
- 1183
在江苏江阴霞客湾科学城内,一座29米高的白色建筑静静矗立,两侧墙面均匀排布的数十台旋涡风机持续低鸣,维持着厂房内部0.1摄氏度的恒温波动。这里是清华大学MUST精密光电系统研发产业化基地,随着竣工验收的完成,这座承载着国际首台第五阶段光谱巡天望远镜研发使命的基地正式进入交付倒计时。
基地核心的光学装调厂房采用了罕见的可开启式顶棚设计,当顶棚滑动开启后,内部精密设备可对同一颗星体实现长达70分钟的连续追踪校准,远超国内同类设施30分钟的平均水平。项目生产经理兰卫华指着屋顶结构解释:“温湿度波动直接影响光学器件的装调精度,因此我们在两侧安装了48台专用旋涡风机,确保空气流速稳定在每秒0.2米范围内。”这种近乎苛刻的环境控制,是为6.5米口径主镜的研制保驾护航——这块由碳化硅材料制成的巨镜,面积相当于三辆家用轿车并排停放,其曲面精度误差需控制在20纳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千分之一。
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核心装备,MUST望远镜系统总重达250吨,其改正镜组采用国际最大尺寸透镜,配套的2万根光纤和40台光谱仪组成的数据采集系统,每秒可处理相当于一部高清电影的天文数据。清华大学工程师刘洋诚提前半年进驻基地,在调试车间指着正在装配的副镜支撑架说:“这块2.4米直径的凸面副镜,其支撑结构包含132个微型促动器,能实时微调镜面曲率,补偿大气扰动造成的图像畸变。”项目落地江阴的关键在于完备的产业链,周边50公里范围内聚集着12家特种玻璃制造企业和8家精密机械加工厂,从超薄镜坯研磨到高刚性支架铸造,所有核心部件均可实现本地化协同生产。
建设团队在施工中创新应用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29米高厂房的钢结构安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项目投用后将聚焦暗物质分布测绘,其光谱解析能力可探测百亿光年外星系的元素丰度,为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提供独到视角。随着顶棚首次开启试验的完成,这座中国人自主建造的“观天巨眼”已准备好凝视深空。
本文由MiLao于2025-07-17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5789.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