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伪造瑕疵图恶意退款央视曝光新型网络欺诈
- IT大事件
- 2025-08-19
- 1093
当一双完好的棉袜在AI处理下突然多出破洞,或是一个光洁的玻璃杯在算法加持下瞬间布满裂痕——这些由AI生成的逼真伪图,正成为部分买家向电商平台申请“仅退款”的秘密武器。近日,央视曝光了这类新型网络欺诈行为:恶意买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伪造商品毁损图片,绕过平台审核机制骗取退款,导致商家面临货财两空的困境。
据多家中小电商反映,此类欺诈近期呈现爆发趋势。不法分子通常选取价值数十元至百余元的日常消费品下手,如袜子、水杯、小型玩具等。其手法是利用AI修图工具在商品原图上叠加“裂痕”“污渍”“破损”等特效,甚至部分伪造图片中仍残留着未清除的AI生成水印。一位家居用品店主展示了一张被篡改的陶瓷杯照片——杯壁上的裂痕走向与光影效果近乎以假乱真,若非与原图对比,肉眼几乎无法识破。
更令商家无力的是平台审核机制的漏洞。某服装店主亲历了这样的场景:在发现买家提交的破洞卫衣图片存在明显修图痕迹后,他立即提供发货前监控录像举证。然而平台AI客服仍在24小时内自动通过了退款申请。该店主算了一笔账:这笔79元的订单,叠加物流和包装成本,实际损失超过百元。当这种欺诈行为形成规模化,部分职业欺诈者通过多个账号同时操作,单月给中小商户造成的损失可达上万元。
法律界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已突破多重法律边界。在民事层面,虚构事实骗取退款构成典型欺诈,商家可依法主张撤销退款;行政层面,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单次或累计诈骗金额不足3000元者,将面临最高15日拘留及罚款;若涉案金额超过3000元,则触及《刑法》中诈骗罪的红线。今年7月浙江某地法院审结的类似案例中,三名利用AI图片实施退款的团伙因累计诈骗1.2万元,被判处6至8个月有期徒刑。
面对技术滥用引发的信任危机,多方联防体系正在构建。部分电商平台开始升级图像识别系统,通过比对商品历史图片库和AI特征检测,将伪造图片的拦截率提升至78%。监管层面则着力推动《电子商务法》修订草案中增设商家权益保护条款,拟建立跨平台消费信用档案——有多次欺诈记录的用户将被限制线上交易权限。
在技术对抗的前线,有科技公司研发出“动态验证”方案:要求买家按随机指令拍摄视频,如“用手指遮挡杯口”“将商品倾斜45度”,通过动作连贯性验证真实性。同时,越来越多商家采用发货全程录像存证,某数码店铺实施该措施后,恶意退款纠纷下降近四成。
这场由技术引发的攻防战,其核心仍是诚信体系的建设。当AI既能成为造假的帮凶,也可化作识伪的利器,法治与技术的双轨并进,方能在虚拟交易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本文由ZhangGang于2025-08-19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848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