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机器人遥控策略夺金,王兴兴回应自主奔跑质疑:速度才是赛场语言
- IT大事件
- 2025-08-15
- 1844
8月15日上午的国家体育场内,一台银灰色的人形机器人率先冲过1500米终点线,电子计时器定格在6分34秒——这是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首枚金牌,由宇树科技旗下子公司灵翌科技的H1机器人夺得。颁奖台旁,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平静中带着笃定:“这台机器人和春晚扭秧歌的是同一批,也是我们2023年造出的第一代产品。”他透露,这台“元老级”机器人如今已能飙出5米每秒的极限速度,相当于人类选手的短跑冲刺水平。
比赛结果引发热议的不仅是冠军成绩,还有亚军得主“天工”机器人的特殊表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这台机器以6分55秒完成比赛,全程未使用遥控指令,成为决赛中唯一完全自主奔跑的选手。当被问及是否考虑效仿这种技术路线时,王兴兴的回应直指核心矛盾:“H1当然具备自主奔跑能力,但遥控能压榨出更快的极限速度。策略选择要看目标是什么。”他透露,决赛中H1的平均速度维持在3.8米/秒,尚未达到实验室测出的最高值。
两种技术路径在赛道上的较量,折射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两大方向。宇树的遥控策略依赖场外工程师实时监控环境数据,通过远程指令动态调整步态和重心,相当于为机器人配备了“云端小脑”。而“天工”的自主模式则将决策权完全交给机载处理器,需提前加载完整的赛道建模和应变逻辑。前者追求性能边界突破,后者强调场景适应性——当赛道出现突发障碍时,自主系统往往反应更快。
值得玩味的是,这台夺冠机器正是年初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明星”。从舞蹈表演到长跑竞技的跨越,背后是软件算法的迭代升级。“春晚版本侧重动作协调性,现在则强化了运动耐力和能量管理。”王兴兴坦言,团队针对跑步场景重构了动力分配模型,使电机效率提升15%,这才支撑起持续6分半钟的高速奔跑。现场有工程师注意到,H1的踝关节摆动幅度比三个月前增大12度,这种细微调整能减少长距离奔跑的能量损耗。
对于即将开赛的100米项目,王兴兴表现出更高期待:“短跑才是真正检验爆发力的战场。”据技术文档显示,H1的液压驱动系统能在0.3秒内输出峰值扭矩,这种瞬时功率甚至超过多数电动超跑。不过当被问及是否会为百米赛调整策略时,他仍坚持遥控方案:“我们要看看它到底能跑多快。”
场边观赛的机器人动力学家李教授指出,两种技术路线终将殊途同归:“今天的速度之争,本质上都在为通用人工智能积累运动数据。”他注意到宇树在终点前最后弯道采用了一种类人类的倾斜姿态,这种动态平衡算法可能源自舞蹈程序的迁移创新。而“天工”全程稳定的步频曲线,则验证了自主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
颁奖仪式结束后,王兴兴特意走向“天工”团队交流技术细节。两位竞争对手在混合区交谈的身影,恰似这场技术较量的隐喻——当人类还在争论遥控与自主的优劣时,机器人早已用奔跑轨迹写下了各自的答案。
本文由TianWo于2025-08-15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8242.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