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退改签诈骗盯上年轻人:央视起底诈骗新套路,全流程手法拆解
- IT大事件
- 2025-08-13
- 1991
正值暑期出行高峰,浙江温州的叶女士突然接到自称‘机场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她的航班信息和个人身份,称其航班因‘机翼受损’取消需立即改签并领取理赔款。在诱导她下载指定App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的紧急关头,叶女士察觉异常直奔派出所冻结账户,才保住卡内15万元。这不是孤立事件——广东清远的苏某在同样话术诱导下,向陌生账户转账49800元,资金瞬间消失。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精准获取乘客的航班号、身份证及出行时间,在临行前突袭致电。一名渝北受害者在机械故障理赔的幌子下,被引导下载‘航信通’App并共享屏幕,验证码泄露后卡内数万元被席卷一空。这类骗局之所以高发,在于它精准戳中出行者的焦虑软肋:行程突变时的慌乱与补偿诱惑叠加,让人丧失判断力。
央视最新拆解显示,诈骗全流程分三步递进。伪造身份阶段,骗子用改号软件伪装官方号码,以‘系统出票失败’‘赔偿金即将冻结’等话术制造恐慌;诱导操控阶段,三种手法同步展开——索要短信验证码、诱骗下载腾讯会议等App实时窥屏、发送钓鱼链接套取银行卡信息;盗刷阶段则通过所谓‘测试账户’指令转账,清远案例中,首次小额转账失败的假象让受害人放松警惕,随后大额资金被瞬间划走。
值得警惕的是,诈骗团伙开始针对年轻群体调整策略。传统认知中容易受骗的中老年人已非主要目标,熟悉移动支付的20-35岁人群因频繁线上购票、依赖快捷操作,反而成为新猎物。一位办案民警透露:‘骗子甚至会用‘银联风控’‘支付宝通道异常’等专业术语获取年轻人信任’。
识别真伪的关键细节往往被忽略。航空公司除非全航班取消极少主动致电退改签;退款永远原路返回原支付账户,无需任何额外操作;而‘+86’开头的境外号码、要求下载陌生App或屏幕共享的‘客服’,99%是诈骗陷阱。渝北公安在一起案件追踪中发现,诈骗分子甚至伪造了与官方完全相同的短信模板,唯一破绽是链接域名多了一个字母。
守住财产需牢记‘四不铁律’: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陌生App、不开启屏幕共享、不向陌生账户转账。若已透露个人信息,立即冻结银行卡并报警。止损的黄金时间仅有10分钟,清远警方在接报后虽冻结了嫌疑账户,但多数资金早已通过加密货币转移。出行前收到航班变动通知时,最稳妥的方式是主动拨打航空公司官网电话核验——这通电话可能是最关键的防骗盾牌。
本文由WenWa于2025-08-13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804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