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H20芯片深陷后门漩涡:中美科技博弈下的安全警戒线
- IT大事件
- 2025-08-11
- 1244
2025年7月31日,国家网信办的一纸约谈通知将英伟达H20芯片推向风口浪尖。这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特供版”AI芯片,被要求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提交安全证明,焦点直指两大风险:远程锁死功能可能让美国商务部一道指令就瘫痪中国数据中心算力;数据跨境黑通道默认将运行数据传至新加坡服务器,使美国可实时调取敏感信息。
英伟达在8月5日紧急回应,首席安全官大卫·雷伯坚称芯片“没有后门、没有终止开关、没有监控软件”,并搬出上世纪90年代美国Clipper芯片项目的失败案例,强调硬编码后门会破坏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稳定性。声明特别驳斥了将智能手机“远程擦除”功能类比GPU终止开关的说法,指出用户可控的软件功能与硬件后门存在本质区别。
然而,央媒“玉渊谭天”在8月10日的深度调查揭开了更复杂的技术图景。报道援引安全专家分析指出,美国5月提出的法案明确要求对华出口芯片植入“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硬件层面,只需在H20的电源管理模块植入特定电路,就能实现芯片满500小时自动关闭或根据地理位置锁死;软件层面,通过英伟达覆盖全球90%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的CUDA生态系统更新指令,可悄然激活数据回传功能。更令人警觉的是,新美国安全中心报告显示,英伟达芯片已部署大部分片上治理所需功能,只是尚未激活,而美国政府正以“放宽低风险客户出口”为条件,换取企业配合后门设置。
性能数据暴露了更深层矛盾。H20算力仅为H100的20%,能效比0.37TFLOPS/W低于中国0.5的绿色标准门槛,却因兼容CUDA生态成为中国企业开发大模型的过渡选择。这种技术依赖暗藏致命风险——当腾讯、字节跳动将H20用于政务云或金融风控时,重要数据可能经新加坡服务器流向境外,直接踩中《数据安全法》第31条红线。
国产替代正在这场危机中加速破局。华为昇腾910B性能达H20的85%,成本低33%,已获中国移动191亿订单;政策强制新建智算中心国产芯片采购比例达86%。奇安信等企业推出的芯片级安全方案,通过“密态计算”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加密,在政务、金融领域构建起防御体系。这场博弈印证了残酷现实:当芯片控制权不在用户手中,再强的性能也只是悬顶之剑。而网信办的约谈如同一记警钟,宣告算力安全必须建立在自主可控的技术基座上——这恰是H20风波留给产业最深刻的启示。
本文由GongXing于2025-08-11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789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