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德州仪器创纪录涨价风暴席卷中国,6万芯片型号最高涨幅超30%

德州仪器创纪录涨价风暴席卷中国,6万芯片型号最高涨幅超30% 德州仪器涨价 芯片涨价 国产替代 模拟芯片 半导体行业 芯片供应链 TI芯片 汽车芯片 第1张

   8月初的电子行业被一则消息搅动:全球模拟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对中国客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涨价,超6万款产品价格上浮10%-30%,部分型号涨幅甚至突破30%大关。与6月仅3300款产品的小范围调价相比,此次风暴规模激增近20倍,工业自动化领域一款16位ADC芯片单价一夜之间从3.2美元跳涨至4.1美元,涨幅达28%,而汽车电子领域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专用隔离芯片价格飙升22%,直接冲击电动汽车制造成本。

   这场涨价的导火索深埋于地缘政治与成本压力的夹缝中。中国4月实施的芯片原产地追溯新规要求以晶圆流片地征收关税,使美国本土制造的芯片面临125%额外关税,而TI约90%的晶圆产自美国工厂,每颗芯片都需付出更高代价。与此同时,高纯度硅片等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TI中国区毛利率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困境,最终迫使这家巨头抛弃持续三年的价格战策略,转向“盈利优先”。

   产业链的震动迅速蔓延。工业控制领域首当其冲,某2018年上市的DCDC转换器价格暴涨22%,而其替代型号仅微调5%,暴露出TI淘汰老旧产品的策略意图。汽车电子更是重灾区——单车需用650颗模拟芯片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控制器成本骤增15%-20%,每辆车成本抬升300-500元,比亚迪等车企面临“自行消化”或“终端涨价”的两难抉择。中小型工控设备商同样艰难,高精度ADC芯片交货周期从8周拉长至16周,部分机器人厂商被迫推迟量产计划,库存占压资金比例飙升10%-15%。

   危机中却裂开一道国产替代的窗口。现货市场上,工程师们连夜修改电路设计,将圣邦股份的电源管理IC、思瑞浦的运算放大器纳入备选方案。这些本土产品与TI中低端型号兼容度超70%,价格却低10%-15%。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汽车供应链:纳芯微的车规级磁电流传感器通过ASIL-D认证进入比亚迪,杰华特的电源芯片批量替代TI方案,推动车规芯片国产化率从不足10%向30%跃进。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一趋势——涨价消息传出当日,科创芯片指数逆势上涨1.04%,国产芯片企业股价集体飘红。

   这场涨价风暴正在重构行业生态。业内传出ADI、英飞凌等国际大厂评估跟风调价,而中芯国际12英寸晶圆产线却迎来转单,其最新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16.2%,华虹半导体净利润更环比激增112%。长期观察者发现,国内模拟芯片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已从三年前的15%攀升至22%,逼近TI的25%水平。当一家广东电源厂商将充电器主控芯片换成国产方案,成本直降25%时,产业变局的信号已然清晰——这不仅是价格体系的震荡,更是全球半导体权力转移的序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