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穿越湍流:周恒院士的世纪科学人生

穿越湍流:周恒院士的世纪科学人生 周恒院士 流体力学专家 天津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流动稳定性理论 湍流研究 周恒逝世 周恒捐款 第1张

   2025年8月1日清晨,天津的日光刚漫过窗沿,96岁的周恒院士在病榻上留下最后一句话:“多和一线专家联系,他们更了解工程实际情况。”数小时后,这位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天津大学校园直至95岁的科学巨匠,永远合上了双眼。他身后,留下一部写满传奇的流体力学史诗。

  

   1929年生于上海弄堂的周恒,少年时在抗日烽火中颠沛流离。山河破碎的刺痛,在他心中埋下“兴学以强国”的种子。1946年,17岁的他踏入北洋大学化工系,后转水利系,自此与力学结缘。1950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留校,开启七十载执教生涯。

  

   1981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学期间,周恒对国际流行的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发起挑战。当时他所在的大学,正是该理论奠基人斯图尔特执教的学术重镇。“我发现理论结论多处与实验不符”,他后来回忆。历经四年钻研,他提出线性化问题非中性情况的非线性理论新方法,颠覆了学界认知。1987年,这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六年后将他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位。

  

   “造飞行器不能像造马车那样试错。”面对新世纪航空航天需求,年过七旬的周恒转向可压缩流体研究。2014年,得知新型飞行器研发遭遇气动参数测算瓶颈,85岁的他毅然闯入稀薄气体力学陌生领域。实验室年轻人至今记得他扶着老花镜追问计算细节的模样:“周先生总说,理论要能解决问题才算数。”

  

   在天津大学校园,白发先生蹬着自行车的画面曾是独特风景。2021年,一段“92岁院士骑车上班”的短视频引发20万人次围观。鲜为人知的是,每年新生入学季,这位老人都会悄悄走进基金会,留下资助困难学生的捐款,唯一要求是“别写我名字”。二十载春秋,200万元善款化作无数学子眼中的光。

  

   弥留之际的病房里,他拒绝学生频繁探望:“不能讨论问题,来医院没意义。”这句最后的嘱咐,恰是他一生的注脚——把与工程实际的对话刻进学术基因。他曾与技术工人联手攻克导航仪陀螺仪制造难题,晚年仍呼吁破除论文至上评价体系:“指挥棒错了,科研就走弯路。”

  

   书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张1956年的听课证。那年他每周往返京津九小时,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课堂,成为唯一全程坚持的天大教师。暑假他将研究进展写信汇报,竟获邀进入中科院自动化所工作。这段经历孕育了他奉行终身的理念:“力学创新要像钱先生那样,从工程需求里提炼科学问题。”

  

   96载人生湍流中,他用坚守划出最稳定的轨迹。晚年接受采访时,老人望着窗外飘扬的国旗轻声道:“纵观这一生,能做的已经完成了。”此刻,他穿越世纪的科学之光,正照亮更多年轻面孔奔向流体力学的星辰大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