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大事件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告别价格混战,工信部重拳整治内卷乱象

新能源汽车告别价格混战,工信部重拳整治内卷乱象 新能源汽车内卷整治 工信部行业治理 比亚迪全球销冠 汽车行业价格战 供应商账期监管 动力电池回收 汽车出口增长 十五五规划 第1张

   7月底的北京,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座谈会上传递出明确信号: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恶性竞争已触及政策红线。李乐成部长在会上强调,要巩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综合整治成效,同时加强光伏等重点行业治理,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这一表态并非孤立事件——就在此前两周内,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第四指导组、工信部等三部委已连续召开三场高规格会议,政策指令层层传导,释放出行业纠偏进入实操阶段的强烈信号。

   行业数据揭示了整治的紧迫性。2025年1-5月,汽车行业利润率已跌至4.3%,低于下游工业平均水平,产业链单车利润较2017年的2.3万元缩水近40%。价格战侵蚀利润的恶性循环下,有车企为降低成本甚至铤而走险降低安全配置。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在调研中直指问题核心:“汽车产业关系国民经济稳定和居民就业,非理性竞争必须根治。”

   整治组合拳已精准落地。针对供应商账期乱象,工信部7月初开通线上问题反馈窗口,四类违规行为被纳入监管。奇瑞集团率先响应,宣布将货款支付周期缩短至60天内。董事长尹同跃在声明中呼吁:“竞争应回归价值本质。”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生产一致性检查,重点打击安全配置与环保指标违规行为。

   更具突破性的是行业自律机制的实质性落地。据透露,多家头部车企已秘密组建“价格协调小组”,定期通报海外市场定价策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制定规范文件,拟对恶性竞争者实施联合约束。这种转变源于惨痛教训——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因恶性价格竞争全盘溃败的历史,至今仍是行业警钟。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展现新气象。比亚迪上半年全球销量达214.6万辆,其中纯电车型超102万辆,以超过特斯拉30万辆的业绩问鼎全球销冠。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销量同比激增130%,在意大利、西班牙等特斯拉传统优势市场实现反超。技术突破成为破局关键。纯电车型续航普遍突破600公里,800V高压快充实现“五分钟补能150公里”,全国充电桩总量突破千万,高速公路覆盖率达98%。这些进步使纯电车价格下探至6万元区间,直接冲击混动车型市场。

   市场格局随之重构。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升至52.5%,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69%。在11-20万元主力价格带,搭载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的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3%。出口市场尤为亮眼,中国品牌在欧洲新能源车销量猛增78%,成为欧盟第三大汽车供应来源。

   随着工信部将“内卷式竞争整治”纳入“十五五”规划编制重点,行业生态面临重塑。以比亚迪、北汽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开始将资源投向技术创新与全球布局。在匈牙利建立的研发中心带动当地就业超千人,挪威旗舰店实现销售服务全链条落地,中国车企正从产品输出转向生态输出。

   这场整治风暴恰逢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当纯电车型重新主导市场,当自主品牌掌握近七成份额,中国汽车工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规范竞争秩序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决定着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价值定位——从价格屠夫到技术领袖的蜕变,正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的共振中加速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