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打造机器人'黄埔军校',千亿基金撬动AI产业新蓝图
- IT大事件
- 2025-07-27
- 1804
在浦东张江模力社区的训练场内,一台名为“青龙v2.5”的人形机器人正精确地将汽车零件嵌入工装槽,动作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隔壁区域,五台不同构型的机器人协同分拣医疗物资,它们通过共享的实时数据系统自动调整抓取力度——这是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日常训练场景。今年1月启用至今,这个被称为机器人“技能学校”的基地已汇聚超百台机器人学员,涵盖工业制造、医疗护理、特种作业等10余个专业领域,单台日均采集轨迹数据超500条,任务执行成功率突破90%。
**技术底座:两大模型构建“名师团队”**支撑这些机器人高效学习的核心,是训练场部署的两大国产“教练模型”。华为联合研发的“龙腾”VLA具身操作大模型,通过600万条真机训练数据培养出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其能在陌生场景中自主规划任务路径。另一款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的InternVLA-A1模型,则赋予机器人理解场景语义的能力,例如在医疗场景中识别“递手术刀”指令时,能同步预判医生的下一步动作需求。为保障数据质量,训练场构建起“六源融合+四层任务”采集框架,从人体动作捕捉到仿真场景生成等多元数据源中筛选有效信息,再经三重验证确保可靠性。
**产业生态:千亿资本激活创新脉络**浦东的野心不止于机器人训练。在7月27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推介会上,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慧披露:当前区域AI产业规模达1600亿元,占全市总量40%,集聚垂类模型企业超200家,其中28款大模型完成备案登记。未来三年,浦东计划新增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推动核心产值突破2000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浦东正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支持体系——年底将投运的浦发黎明万卡智算集群提供普惠算力;总规模20亿元的种子基金已签约18个早期项目;另设10亿元具身智能专项基金支持人形机器人研发。更吸引创业者的是200万平方米低租金空间政策,高成长项目每年最高可获百万元扶持。
**场景落地:从训练场走向现实战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台上,浦东训练的机器人已崭露头角。Butler机器人自主完成商超选品、结算全流程;搭载国产芯片的地瓜机器人流畅递送饮料;五台异构机器人在分拣流水线上实现毫秒级协作。这些能力正快速渗透至实体产业:在张江科学之门园区,机器人承担夜间巡检和设备维护;养老机构试点护理机器人协助老人服药监测;临港重工厂区内,特种作业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高危环境检修。支撑场景落地的《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指引1.0》同期发布,为企业提供从模型选型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指南。
**数据引擎:破解要素流动难题**8月底即将运营的张江科学大数据创新实验室,瞄准数据要素市场化关键瓶颈。该实验室以医疗数据为突破口,建立价值评估体系,使抽象的数据资产转化为可量化交易的创新资本。例如某手术机器人公司通过授权获取12万条临床操作数据后,其产品缝合精度提升37%。这种“数据—技术—产业”闭环正加速形成:训练场年内计划采集1000万条具身智能数据,通过OpenLoong开源社区向全球开发者开放部分数据集,降低行业创新门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张江模力社区时,新一批机器人学员已开始校准动作轨迹。它们身后的浦东,正在算力集群的轰鸣声、数据流通的比特流与创业者的代码迭代中,构筑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基座——这里训练的不仅是百台机器躯体,更是一个千亿级产业的未来基因。
本文由NiuXian于2025-07-27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664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