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亿机器人订单落地,智元宇树联手开启量产元年
- IT大事件
- 2025-07-22
- 555
7月22日,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面对媒体提问时的一句“没啥压力”,揭开了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迄今最大订单交付的底气。就在前一日,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公布其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的中标结果——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联合斩获总额1.24亿元的订单,其中智元拿下7800万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标包,宇树则负责4605万元的小尺寸机器人及组件供应。
订单刚公布,业内便对两家企业能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200台人形机器人和100套组件的生产提出疑问。王闯对此回应:“客户并不是一批就要把货全提完,而是根据场景需求逐步铺开,有爬坡过程。他们会提前45天告知提货周期,我们从备料到生产完全能够应对。”这一表态直接化解了外界对45天交付压力的猜测,也暗示订单执行将采用分批交付的灵活模式。
作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移(杭州)此次采购意图明确:通过规模化验证,研究基于大模型和通用算法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人机交互能力关键技术。业内观察人士指出,中国移动在5G通信与边缘计算领域的优势一旦与硬件技术结合,将直接加速机器人在工业巡检、家庭服务等场景的渗透效率。
从技术细节看,两家企业分工明确。智元主攻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这类身高1.5米以上的机器人需融合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复杂技术;宇树则聚焦小尺寸机器人、算力背包及拥有16个以上自由度的五指灵巧手,这类组件对实现精细抓取操作至关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孤例。早在3月,同济大学就以825万元采购10台宇树机器人用于学生培训;华中科技大学128.8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平台项目、优必选与东风柳汽签订的20台仿人机器人合同等订单接踵而至。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有11家主流本体厂商启动量产计划,2025年该领域本体产值预计突破45亿元。
成立仅两年多的智元机器人,在华为前高管邓泰华的带领下已迭代出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产品线;宇树科技则凭借四足机器人登上春晚、冬奥舞台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硬件经验。两家企业的协同被万联证券解读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并指出2025年真正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然而,在量产元年的乐观声浪中,也有行业人士提出冷静思考。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强调,真正的产业化应是“大脑、小脑、本体三者融合的具身智能系统”,而非仅实现基础动作功能。加速进化董事长程昊更倾向于将2025年定位为“小批量量产阶段”,认为关键在于能否为客户持续创造实际价值。
眼下,智元宇树的1.24亿订单像一块试金石——它既检验着企业对交付承诺的兑现能力,也测试着市场对机器人商业落地的真实需求。随着通信巨头、资本力量和政策资源的持续涌入,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链的角色正从追随者转向定义者。当生产线开动时,人形机器人将不再只是展厅里的舞者,而是真正走进工厂走廊和家庭空间的实用伙伴。
本文由JingJiao于2025-07-22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1pj.cn/20256262.html
发表评论